欢迎来到辽宁省营养学会网站 今天是:

饮食文化

枣文化

日期:2009年12月23日 稿件来源: 《食品与生活》龚玉和)

    枣子,在我国很早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“枣文化”形态。
大枣源于我国的黄河流域,已经有了八千多年历史。《诗经》这样说:“八月剥枣,十月获稻”,水稻是南方农村的基本作物,而“枣”与稻并举,可见从古至今,国人便与枣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“枣”与“早”字谐音,山东一带百姓在男女成婚时,必要将大枣与花生、核桃相伴,分赠来宾,称之“早生贵子”。旧时,县衙的院子厅堂前,常栽枣树四棵,寓意“日日早起,勤政恤民”。枣子花小,色浅,却能长出艳丽的果实。皇上以“枣”的这一特性劝慰官吏:“莫嫌位卑,早起勤政,必有硕果。”
    明清时期,晋商独占鳌头,店铺遍及全国。他们将长江流域的茶叶、木材、日用品等运进山西,又将当地的土特产源源输往外省,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红枣了。枣子耐储存、易运输,加之价值较高,晋商们上京津、下山东、走江浙、跑两广、闯关东,哪里有晋商,哪里就能见到红枣的踪影。
    中医说大枣有“补中益气,滋脾,润心肺,缓阴血,生津液,悦颜色,通九窍,和百药”之功效。《杏轩医案》有这样的故事:某妇,外无寒热,饮食如常,惟时时悲泣,劝之不止。询其故,伊不自言,诸药罔效。治以甘麦大枣汤,霍然而愈;某男,身体羸弱,年届五十,饮食减少,日益消瘦,每日食熟大枣数十枚,身体较前强壮矣。
    由此不难看出,大枣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。千百年来,枣子与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。体弱,食枣滋阴壮阳;孕妇,食大枣补养身体;母亲,吃红枣补足乳汁;孩子能上树摘枣,隐喻已长大。不少乡村,家家户户在院里栽种枣树。
    诗人杜甫的“庭前八月梨枣熟,一日上树能千回”之句,生动地描绘了这些景象。
    山西人家过年,吃饭时,总要蒸一盘白馍,馍上放几颗红枣点缀,白面红枣,馍中透出丝丝枣香,很能诱人食欲,难怪先贤要感叹:“霜天赤枣收几斛,剥食可当江南粳。”病时,枣能治病;无病,枣可强身;灾年荒年,枣又可充饥解困。《史记》有“是岁大荒,百姓皆食枣菜为生”的记载。今天,大枣早已成为枣乡人民发家致富的摇钱树。
    我国各地枣子的品种甚多,较著名的有浙江义乌大枣,果大、形长圆;浙江淳安有花生枣,圆柱态,形若花生,常年丰产稳产,为浙西最佳枣品;河北沧州有金丝枣,果肉金黄,掰开可拉出金色的糖丝。
    相传,乾隆某日到沧州狩猎,途经献县。只见路旁风摇枣树,果实累累,不由喜上眉梢,上前采摘一枚。掰开时,只见金丝闪耀,吃进口中,甘如蜂蜜。皇上大喜,说道:“朕闻沧州乃草泽之地,未料有此金丝蜜枣,味殊佳”,遂列金丝枣为贡品,一时声名鹊起。
河南的新郑以出产大枣而闻名,新郑枣树耐干旱、结果早、产量高。诗人白居易是新郑人,对于新郑的枣树大发感慨,赋诗道:“君求悦目艳,不敢争桃李;君若作大轮,轮轴材须此(枣木)”,并以枣树比喻自己品性的高洁与坚韧。